近日,62岁的郭阿姨(患者化名)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的治疗下,借助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,正在进行步态训练。患者两月前因脑出血导致她右侧肢体不完全性偏瘫,只能依赖轮椅,而此刻的她正在机器人的精准助力下,稳稳地完成着“伸腿”“收腿”“行走”等动作。这种训练使她的平衡能力、肢体动作和肌力都显著提升。上半身不再倒向一边,她也能在家人搀扶下短距离行走。
如今,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,康复大厅已经成为科技赋能的“战场”,郭阿姨每次半小时的“人机共舞”,不仅锻炼了肌肉,更刺激着神经系统的重塑。这种互动训练可以稳定躯干、活动骨盆、减少痉挛和改善平衡。生活不会一直顺利,但坚持的人,总能走到春暖花开。
康复机器人之所以能成为康复医生的“好搭档”,主要得益于它能帮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,提供精准助力,重复练习正确步态。机器人技术在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,确实带来了许多改变。它不仅能提供高强度、重复性、精准可控、安全有效的肌力和平衡训练,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,还能通过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,使枯燥的训练变的有趣,调动患者的积极性,并客观量化患者康复进度。借助机器人早期康复训练能缩短30%住院时间、降低40%并发症率。它主要用于脑卒中、脊髓损伤、下肢运动功能障碍、术后康复等患者的治疗。
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,康复机器人正朝着更加智能化、个性化、普惠化的方向发展,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。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和电路,而是成为了康复治疗师温暖的搭档,帮助患者在漫长的康复路上一次次突破自我。早一秒介入,就多一分功能恢复的希望,愿全天下的患者,都能早日摆脱病痛折磨,早日康复。